名医古方,微创治骨!
骨关节炎不但会引起关节疼痛,严重时会造成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畸形)、屈曲挛缩、屈伸功能受限,走路绞锁、不稳、摔跤,甚至无法行走。因为疼痛影响患者行走,又会增加体重,增加心肺负担,全身健康状况下降。另外还会造成患者因为对不断增加的肥胖的担心而出现心理抑郁。关节置换术的出现,让很多人摆脱了骨性关节炎的困扰。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病张阿婆今年65岁,10多年前,她患上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右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屋里转转就得借助拐杖,而且只能走几步,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困顿家里,多次心酸抹泪……如今经过治疗,关节活动度恢复得挺好,可以正常走路了。“以前,我的右腿不能走路,近几年时间都是坐轮椅过来的。”张阿婆说,她要是想下楼的话,必须拄着双拐,忍着痛,在家人的陪伴下才能下楼,“医院时,医生告诉我,你要想走路,就得要动手术,说实在话,我有点害怕,毕竟一大把年纪了,怕做手术会有后遗症。”
张阿婆“患者张阿婆的右膝患的就是如今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关节病———骨关节炎。相关数据统计显示,60岁患病率高达50%;75岁患病率高达80%,而骨性关节炎致残率(丧失劳动力)高达35%,WHO预测年中国骨关节炎患者将达1.5亿。”医院骨三科医生甘刚称,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仅仅靠一个狭小的接触面支撑着我们整个身体的重量。
研究表明,平躺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零,站起来和平地走路时负重是体重的1-2倍,上下坡或上下楼梯时是3-4倍,跑步是4倍,蹲和跪是8倍。举例来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上一级楼梯,膝盖就要承受公斤的重量,蹲跪时则要承受公斤的重量。因此,我们的膝关节常常不堪重负,出现各种毛病或疼痛。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2亿人患有骨关节炎,几乎每10人中就有一个。医生表示,骨关节炎主要分为膝关节炎和髋关节炎,但临床经验表明,膝关节炎占大多数。目前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一半人有此困扰,60岁后患病率达60%,到了70岁,几乎每个老年人都会患上此病,“整个骨关节炎的病例数,在门诊占到30%左右,特别是老年人,年龄大了软骨磨损了,有的甚至连半月板这些东西都几乎磨损掉了,落下的只是骨,它有神经会刺激到,引起这种疼痛,有的甚至站都站不起来。”
手术前
关节置换术恢复关节功能据医生介绍,当骨性关节炎发展到影响正常生活、影响走路的时候,只有靠关节置换才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然而,关节置换手术让很多老人与张阿婆一样,都产生惧怕的心理,“其实这种手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展了,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和病人对疾病治疗的理解,很多人愿意接受这种治疗。当然,我国接受这种关节治疗的病人的数目,要远远比发达国家少,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可能受文化的限制、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害怕,认为换关节了,那以后还能走吗?还能站吗?”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让无数患有终末期骨关节疾病的病人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据权威医学杂志《Lancet》发表的评述性文章,甚至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称为“世纪性的手术”。目前,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常见的两类手术,其十多年的成功率已经超过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
“医院开展这个手术已有几百例了,成功率达到99%以上。”甘刚医生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骨性关节炎都需要接受关节置换术治疗。因为整个骨关节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疗法,并不是说患了骨关节炎,就一定需要做这个手术,而是根据病人的症状、X片的检查,还有几个手术适应症,符合手术条件了,才考虑做手术。
张阿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张阿婆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于2个月前做了右膝关节的置换手术,手术效果特别好。她再也不用在家人的陪伴下靠双拐上下楼梯,现在每天还能围着南明河散步一两个小时。
手术后第三天
术后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我要知道动手术这么好,我早就动手术了,只有动手术才能正常的走路。”张阿婆乐呵呵的说。
张阿婆所说的这么好的手术,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关节置换手术,就是用磨具把破坏的骨头打掉,把相应的增生、肥厚的炎性滑膜清理掉,经过处理,套上相应尺寸的假体,形成上下胫骨平台,跟股骨匹配的一个关节,这就是手术过程。”医生说,随着材料的发展,现在用来制作人工关节的材料多为医用合金,能使病人在术后康复更快。
另外,医生还提醒,做完关节置换的病人,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积极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在术后的前三个月,要每个月复查一次,以后一年复查一次。“做完关节置换的病人在出院后,短期内要特别注意,比如说身上出现其它的炎症,比如扁桃体炎、牙龈炎或是脚气发炎以后,都需要正规的抗生素治疗,因为这时候细菌有可能随着全身血液,到你身体最薄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