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治疗一一线药物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RA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地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降低关节畸形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治疗从最初单纯限于镇痛消炎的对症治疗,到使用改变病情作用的药物,现在发展到应用针对与RA发病有关的免疫环节的药物,同时也更注重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前有关RA的治疗方案很多,如经典的金字塔模式,主张循序地使用线、二线以至三线或四线药物;下台阶模式,主张开始即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早期使用二线、三线药物,待病情控制后,逐步撤药,最后以种简单的、副作用少的药物维持;锯齿形模式,主张早期和循序使用二线药物,并以一种药物作为基础汘疗,当病情活动或加重时,加用其他药物,病情稳定后再恢复基础药物治疗;上台阶模式,则主张根据RA活动度分级予以相应的联合治疗。总的来说,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虽多,但均非特效。相信随着对RA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的加深,对RA的治疗也将更趋完善。

目前关于RA治疗药物的分类法很多,以下按常用的三线药物分类法简要介绍有关药物:

一线药物

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并为治疗RA的首选药物。一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而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由于它对于RA的免疫病理机制无影响,因而对于RA病情进展无作用,故在RA早期,要不失时机地加用改变病情药。一线药物的副作用相似,以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部分药物对造血系统有影晌,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发生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本类药物不主张联合应用,因联合用药不仅不会增加药物疗效,相反会增加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弊多利少。

1、水杨酸类(salicylates)

临床常用的制剂是阿司匹林aspIrin)。此外还有水杨酸钠、扑炎痛、抗炎松等。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类疾病已有年的历史,消炎止痛效果可靠,除非确有禁忌。仍是目前治疗RA的常用药物。本药是一种弱有机酸制剂,口服后大部分在胃和小肠吸收,并很快被肝、血浆、红细胞中的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小剂量(2gd)以止痛为主;有效抗炎剂量则为4~6g/d,分4次口服,有效血浆浓度为~mg。副作用主要有胃肠刺激症状、甚至溃疡和出血,眩晕、耳鸣、听力下降也较多见,少数有转氨酶升高,偶可出现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有出血倾向及明显过敏史者禁用。由于阿司匹林是种弱酸,在碱性尿中的清除率比酸性尿时要高,故为减轻胃部刺激症状而同时服用制酸剂时,可使血中水杨酸浓度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药与激素合用时,可竞争结合血清蛋白,降低血中浓度,还可增加致溃疡作用。与肝素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2、吲哚类(indoles)

常用制剂吲哚美辛(消炎痛),是由人工合成的吲哚衍生物,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本药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消炎作用,对减轻夜间症状及关节晨僵尤为明显。常用剂量为每日75mg,分3次餐中或餐后口服,每日最大量一般不得超过mg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消炎痛晚上8时给药比早上8时或中午12时给药的曲线下面积要大,作用时间要长,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氟化布洛芬也有类似的结果。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和消化性溃疡,以及出现眩晕、头痛、抑郁、幻觉等症状,少数有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皮疹等。因此,有明显过敏史、溃疡病史、精神病和癫痫病史者,以及婴儿、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禁用本药。

该药的新剂型有:

(1)缓释消炎痛胶囊,每次75m9,每日1~2次,胃肠不耐受者尤宜;

(2)消炎痛栓剂,50-间置入肛门,可减轻疼痛和晨僵患者易于耐受。

3、丙酸类这类药物疗效可靠,副作用轻,易于耐受。常用制剂有:

(1)布洛芬(ibuprofen)

又称异丁苯丙酸,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一般口服剂量为每日12~18g,分4次服用。副作用有上腹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眩晕、耳鸣、皮疹等,但均较轻,出现严重过敏者罕见。有哮喘、荨麻疹者忌用。

(2)芬布芬(fenbufen)

又称联苯丙酮酸,每日0.6~0.9g,分2次口服。本药易引起肝功能异常,但停药后迅速消失。

(3)萘普生(naproxen)

又称甲氧萘丙酸,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口服吸收迅速,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半衰期长达小时,故每日2次,每次0.25~0.5g就能维持很好疗效。副作用与水杨酸类相似,但较轻。

4、喜康类(rIcans)

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炎痛喜康。本药有明显抗炎作用,口服吸收迅速,半衰期长达30~45小时,故每日17次20mg口服即可,这是其突出的优点。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头痛、头晕、困倦、失眠等,少数转氨酶升高,偶有骨髓抑制现象,但般较轻,停药后消失,易于耐受。

5、灭酸类(fenamates)

主要有氯灭酸(chlorofenamicacid)、甲灭酸(mefenamicacid)和氟灭酸(flufenamicacid)。氯灭酸,又名抗风湿灵,每日06~,分3次口服,疗效不如消炎痛。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头痛、皮疹、血尿和蛋白尿。哮喘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甲灭酸和氟灭酸由于副作用较大现已少用。

6、吡唑酮类(pyrazoles)

这类药物包括氨基匹林和保泰松(phenylbutazone)等。保泰松的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均较阿司匹林为强,有时还优于消炎痛,但副作用较多且较严重,如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出血等。因此,80年代以来临床上已很少应用,近乎淘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english.net/gjyys/58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