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
相关信息、最新研究、治疗进展的分享平台
导读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为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软骨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不仅可引起疼痛,还可引起功能障碍或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据调查,KOA在我国大城市患病率约为9.7%~21.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临床采用针刺疗法治疗KOA安全有效,但留针时间对疗效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本文采用骨关节炎评分量表(WesternontarioandMcMasteruniversitiesosteoarthritisindex,WOMAC)[3]对针刺治疗KOA留针30min组与留针60min组进行比较,评价不同留针时间对KOA疗效的影响。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收集年1月-年6月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70例,均符合KOA诊断标准[4],病程>1年;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治疗前1个月未采用其他治疗手段;自愿参加,意识清醒,可理解WOMAC量表内容,能坚持治疗并配合本研究;无重大疾病。排除急性关节损伤或并发其他骨病如膝关节骨关节结核、肿瘤、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关节间形成骨桥连接而成骨性强直;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并有手术指征或已经过手术治疗失败;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将70例KOA患者按就诊顺序编为1~70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35个数字,相应数字编号的患者作为留针30min组,余35例患者作为留针60min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2组均采取屈膝坐位,选取犊鼻、内膝眼、梁丘、血海、鹤顶、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及阿是穴,以75%乙醇常规消毒皮肤,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mm×40mm)直刺或斜刺,深度为15~35mm,平补平泻,以局部酸麻胀痛为度,得气后2组分别留针30、60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WOMAC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关节功能3个方面24个观察项目,其中疼痛5个项目、僵硬2个项目、关节功能17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WOMAC评分越高病情越重。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WOMAC评分结合尼莫地平法计算指标改善率[5]。指标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愈:指标改善率≥80%;显效:指标改善率为50%~79%;有效:指标改善率为25%~49%;无效:指标改善率<25%。总有效率(%)=(1-无效例数/总例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组治疗前后骨关节炎量表评分变化比较:治疗后,留针30min组WOMAC评分为(63.07±16.61)分,留针60min组为(53.73±21.02)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的(.4±22.49)分、(99.6±20.78)分(t值分别5.、6.,P值均<0.01)。其中,留针60min组WOMAC评分明显低于留针30min组(t=2.,P=0.)。
2组指标改善率比较:治疗后,留针30min组治疗改善率为(47.53±15.61)%,留针60min组为(38.46±1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P=
0.)。
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总有效率及显效、有效、无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KOA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讨论KOA属中医学“痹症”“骨痹”“腰腿痛”等范畴,最早论述可见于《素问?痹论篇》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篇》的“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病因病机皆因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前者如《灵枢?本脏》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乃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后者如《类证治裁?痹证》言:“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实属外邪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关节。
针灸可通过对腧穴的刺激而达到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穴位刺激时间长短与针刺疗效密切相关[6]。留针时间长短因素与病程、针刺部位、患者体质等因素相关。一般来说,临床上习惯于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min,但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可增强疗效[7]。正如《灵枢?终始》所言“久病者,邪气人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针灸大成》“病滞则久留针”盖指病久难愈者久留针。《素问?缪刺论篇》言“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盖因寒性病证多沉于体内,若留针时间较短,不足以鼓舞正气到达病所,抗邪外出,以及《素问?调经论篇》中“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盛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讲气血亏虚,或经脉阻滞,得气较慢,留针时间短往往难以通达经脉。
本研究中,留针60min组在有效率上虽与留针30min组无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30min组。这是由于本病迁延难愈,病程较长,病位在骨、筋,多为风寒湿邪所致,通常符合久病、寒证、痛证、里证、虚证的特点,故留针时间宜长。在现代研究中,多数学者也认为针刺治疗中有效刺激量是疗效的重要标准,在刺激强度相同条件下刺激时间越长,则有效刺激量越大,反之则越小[8]。
本结果表明,虽较长时间留针对症状改善作用更大,但不同留针时间对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影响。此结果可能与WOMAC评分主观项目较多,样本量小有关。尚有待于今后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另外,留针60min虽在症状改善上优于30min,但在实际临床时,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易疲劳不适等,致留针60min不如较短时间留针的可操作性强。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