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我国RA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R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分类标准来帮助诊断RA,年ACRR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39.1%,特异度为92.4%;年ACR/WULAR发布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72.3%,特异度为83.2%。年和年的分类标准(见表1、表2)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各有优势,临床医师可同时参考,结合我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RA做出准确诊断。

表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RA分类标准

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至少持续1h

2.≥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医生观察到下列14个关节区(两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指关节)中至少3个有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骨隆起)

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有一个关节区肿胀

4.对称性关节炎左右两侧关节同时受累(两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

5.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RF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中RF含量升高(该方法在健康人群中的阳性率5%)

7.影像学改变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RA影像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注:以上七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可诊断RA,条件1~4必须持续至少6周

表2ACR/EULAR年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关节受累情况得分(0~5分)

1个中大关节(0)//2~10个中大关节(1)//1~3个小关节(2)//4~10个小关节(3)//10个关节至少1个为小关节(5)

血清学得分(0~3分)

RF或抗CCP抗体均阴性(0)//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2)//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高滴度(正常上限3倍)阳性(3)

滑膜炎持续时间得分(0~1分)

6周(0)//6周(1)

急性时相反应物得分(0~1分)

CRP或ESR均正常(0)//CRP或ESR增高(1)

注:该标准对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滑膜炎持续时间和急性时相反应物4个部分进行评分,总得分6分以上也可诊断RA。

调查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症状至确诊为RA的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诊断时机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早期诊断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影像学检查是协助临床医师诊断RA的有效手段。各种影像技术对RA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价值及优劣见表1。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RA关节病变是由炎性细胞浸润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所致。尽早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作用,能有效阻止或减缓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变。故RA一经确诊,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尽管RA无法根治,但通过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可有效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达标治疗指治疗达到临床缓解,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2.6,或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2.8,或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3.3。在无法达到以上标准时,可以以低疾病活动度作为治疗目标,即DAS28≤3.2或CDAI≤10或SDAI≤11。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对初始治疗的RA患者,考虑到DMARDs起效时间长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建议每个月监测1次;对确有困难的患者,每3个月监测1次。中/高疾病活动度患者3个月内即可出现明显的关节损害进展,建议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对治疗已达标者,其监测频率可调整为每3~6个月1次。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预后不良因素的评估在RA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药物提供参考。关节疼痛、肿胀数量,以及升高的ESR、CRP、RF和ACPA等实验室指标均为关节损害进展的预测因素。预后不良因素可协助医师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传统合成DMARDs是RA治疗的基石,亦是国内外指南共同认可的一线药物。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安全性方面,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甲氨蝶呤(≤10mg/周)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经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等单药规范治疗仍未达标者,建议联合用药。

对甲氨蝶呤反应不足的RA患者,Meta分析显示,联合3种传统合成DMARDs(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能较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其效果不低于甲氨蝶呤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或联合靶向合成DMARDs。

经传统合成DMARDs联合治疗仍不能达标时,可考虑延长治疗时间,观察疗效。

经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RA患者,建议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进行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是目前证据较为充分、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RA的生物制剂DMARDs。

托珠单抗是抗IL-6受体的重组人源化IgG1亚组单克隆抗体,对传统合成DMARDs反应不足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托珠单抗进行治疗。

靶向合成DMARDs是一类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风湿药,目前仅指JAK(Januskinase)抑制剂。对传统合成DMARDs反应不足的RA患者,可以使用传统合成DMARDs联合JAK抑制剂(托法替布)进行治疗。

TNFα抑制剂、托珠单抗和托法替布目前在使用的选择上,并无优先顺序。当传统合成DMARDs联合其中一种治疗未达标后,可在三者间更换另外一种进行治疗。

艾拉莫德是年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抗风湿药,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目前主要在中国和日本使用。

雷公藤制剂属植物药,自年开始用于治疗RA,但由于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糖皮质激素具有高效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年首次用于治疗RA。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临床医师很少将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RA。系统评价显示,对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在使用传统合成DMARDs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或等效的其他药物)可快速控制症状,协助传统合成DMARDs发挥作用。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推荐意见10:建议RA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禁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2C)

患者教育对疾病的管理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RA的治疗效果。一方面,临床医师应帮助患者充分了解和认识RA的疾病特点与转归,增强其接受规范诊疗的信心,并提醒患者定期监测与随访;另一方面,建议RA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肥胖和吸烟不仅增加RA的发病率,也会加重RA的病情。研究显示,合理饮食有助于RA患者的病情控制。每周坚持1~2次的有氧运动(而非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还有助于缓解疲劳感。

附录1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流程(图1)

附录2指南形成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年第4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注:上文中表1、表2源自《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4.8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english.net/gjyzy/40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