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3日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上,姜泉教授首次介绍了风湿病分会牵头制定的《骨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草案)》,现将听会课笔记整理如下:
目前骨关节炎的中医相关指南较少
目前国内骨关节炎(Osterthritis,OA)中医相关指南相对较少,以专家共识为主。国外指南较多,目前AAOS(年版)最常用,但未体现中医特色。因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导,37家单位,60余名专家参与,通过三次工作会议,初步完成了骨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草案)。
《骨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编写是在基于符合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20年中医治疗骨关节炎文献的检索、梳理,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经过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专家的广泛论证而形成。本指南在于规范骨关节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策略和方法,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促进与国际学术发展接轨。
指南主要内容
定义及流行病学
骨关节炎(Oste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局灶病变、软骨下骨肥厚反应和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衰老、肥胖、炎症、创伤、性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骨痹”。
O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是否有临床症状分为临床骨关节炎和影像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在中年以后多发,女性多于男性。本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68%。
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参照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
影像学分级:参照Kellgren和Lawrence影像分级方法。
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KSS评分;Lequesne膝骨性关节炎积分。
辨证论治
证候分五型,分别是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和气血两虚证。证候诊断时,符合主症两条或符合主症一条,次症两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
肝肾亏虚证
↑点击图片可查看原图
2
寒湿痹阻证
3
湿热痹阻证
4
痰瘀痹阻证
5
气血两虚证
中成药推荐
仙灵骨葆胶囊(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痹祺胶囊(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风湿骨痛胶囊(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奇正消痛贴(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复方南星止痛膏(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云南白药膏(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外治疗法
中药外敷法:雷公藤涂膜剂(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中药泡洗或熏蒸:研究表明41℃中药局部熏洗改善膝关节疼痛较优。44℃则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最佳,患者在集体耐受和安全情况下可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熏洗温度进行治疗。(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中药离子导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针灸治疗:
温针灸治疗寒型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适用于其对症状、体征的改善和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傍刺内外侧膝眼穴及阿是穴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明显起到镇痛消肿作用,改善膝关节的屈伸度、上下楼及行走功能,减轻乏力、畏寒等症状。(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艾灸可明显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经筋刀治疗:能改善骨关节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以松解粘连,解筋结,恢复关节功能为主,针刀能较好的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整体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蜡疗:通过提升皮肤局部温度,增进血液循环,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进一步起到镇痛与解痉的作用,温度范围选择40-50℃。(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预防调摄
预防调摄是也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健康教育管理、运动管理、起居管理、情绪管理、饮食管理和随访管理。(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骨关节炎的治疗推荐—13条
总体原则
1
推荐1
骨关节炎中医病名为骨痹;合理预防、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自我管理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2
推荐2
应与患者充分沟通,提高对疾病认识,解除心理负担,告诫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疾病的前提和条件,包括起居、情绪、饮食管理等。
3
推荐3
治疗应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治疗方案
4
推荐4
应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证候、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
5
推荐5
治疗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为基本治法;根据证候不同兼顾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活血、通络等。
用药指导
6
推荐6
治疗方案中的方药是依据有效古方及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方药,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症状体征进行加减,中医用药具有地域特色,具体用药剂量无特别限定,但对于有毒中药的使用需参照《中国药典》。
7
推荐7
现代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补肾中药具有保护软骨、调整骨代谢的作用,因此治疗可辨病选用骨碎补、仙灵脾、续断、怀牛膝等补肾强筋壮骨中药。
8
推荐8
外治是改善疼痛,减轻症状的有效给药途径;其中针灸、小针刀、推拿按摩、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各有特色优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少,临床应根据疾病分期辨证选用。
全程管理
9
推荐9
运动管理: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运动疗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状态下活动,可选择保健操、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方式,增强肌肉力量,亦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自行车、步行等。
10
推荐10
起居管理: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关节负重;适量运动,科学合理使用关节;保护受累关节,避免长久站立、跪位、蹲位、爬楼梯等。
11
推荐11
治疗全程应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可选用WOMAC评分、VAS评分等指标进行疗效评定,根据疗效判定结果进行治疗方案调整,疗效评估建议每1-3月评估1次。
12
推荐12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用药的安全性,建议每1-3月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对于伴随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OA患者,控制相关疾病,有利于OA病情的缓解。
13
推荐13
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三伏贴、三九贴、春秋分穴位贴敷、膏方等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脏腑功能,减少疾病复发。
编辑:亦小木
作者简介
杨会军,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医院痹病(风湿骨病)科主治医师,从事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博士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师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刘维教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彭江云教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擅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