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
相关信息、最新研究、治疗进展的分享平台
膝骨关节炎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休息和非甾体类止痛药有一定疗效,但随着疼痛症状的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膝内翻畸形,休息及局部封闭不能缓解,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常需行胫骨截骨矫形术或膝关节置换术,我院骨科自年4月起.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而导致膝关节内侧疼痛的患者行腓骨截骨术治疗.随访完整的病例为24例,总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成年,膝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以内侧间室病变为主:②x线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负重位下肢力线测量存在膝内翻畸形;③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可为活动性疼痛,静息痛,或指压痛);④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软骨存在破坏;⑤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排除标准:①膝关节外翻畸形伴外侧间隙狭窄、疼痛;②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③有外伤史,膝关节主要韧带存在损伤或断裂。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行术前检查,如详询病史,仔细查体,常规化验、摄患膝关节全长负重位正侧位片及胸部正位片,完善术前评估。给予患肢制动、止痛、对症治疗。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切口选择:腓骨小头下方6cm处.取一长约5cm的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经腓骨长短肌与比目鱼肌间隙人路,钝性分离至腓骨,行骨膜下剥离后显露腓骨,用骨凿截断腓骨,截除约2cnl长的腓骨段,将断端修理整齐,用骨蜡将骨折两断端封堵,防止腓骨断端愈合,截骨操作时防止腓浅神经损伤,逐层缝合皮肤,加压包扎24h,术后即可下床活动。2-3周恢复正常生活。
评定标准
满意:疼痛完全缓解。活动无疼痛。自觉关节活动较前自如:较满意:疼痛明显缓解,活动步行lkm以上有轻度疼痛;
差:疼痛虽有缓解,但行走时仍有疼痛及畸形;不满意:疼痛不缓解。
02
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历时15~30min,失血量平均50rnl。随访8~24个月,平均l8个月。术后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缓解,走路姿态较术前明显改善。x线显示膝关节内侧间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按以上评定标准:满意21例,较满意2例,疗效差1例(疗效差的患者术后随访,负重位x线患侧下肢力线较前明显改善。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前明显改善,但患者仍然自诉疼痛不适),本组无一例伤感染,有1例腓总神经牵拉伤,为一过性,48h候完全恢复,有1例为腓浅神经损伤,自感足背外侧麻木,H服甲钴胺3个月后麻木感明显减轻,大部分患者术后自感患侧小腿憋胀、无力。下床活动后两周症状基本消失。
03
讨论
目前国际上治疗骨关节炎的方法主要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自年Jakson首次报道。广泛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手术是有效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是通过恢复正常下肢力线达到治疗效果的,
胫骨截骨术固定方法的缺点:①术后若石膏固定,固定时间长(36周),易导致关节僵硬。②若外固定器固定,易发生针道感染。③若钢板螺钉、钉板固定,手术暴露范围大。创伤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内固定费用高,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终末治疗。对于骨关节炎仅波及到膝关节内侧而引起内侧痛的患者,腓骨截骨术是最好的选择,它手术暴露范围小,创伤小,操作容易,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腓骨截断术治疗膝内侧痛的理由:①腓骨虽不构成膝关节,但承载着1,6的载荷传导,当腓骨被截除后,比目鱼肌和腓骨长肌等小腿肌肉将腓骨向远端牵拉,形成以胫骨外侧平台为支点的一个杠杆结构,撬起股骨内髁,使内侧平台张力减低。膝关节的负荷从内侧平台向外侧平台转移,使股骨下端的机械轴重新排列,从而解除内侧间隙的骨关节炎症状。②作为非主要骨.腓骨移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证明腓骨截断是安全的。③中老年由于骨质疏松,长时间承重或行走导致骨小梁的微小骨折,从而发生塌陷,但腓骨出现骨质疏松较晚或较轻,外侧平台由于腓骨的支撑作用不造成塌陷或塌陷程度轻微,而内侧平台相对塌陷程度较早,进而引起膝内侧痛,负重力线内移,最终形成膝内翻畸形,腓骨截骨后能重新平衡胫骨平台两侧的压力,而起到消除或缓解膝关节痛,并阻止膝关节的进一步损害。
总结综上所述,腓骨高位截骨手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膝关节力线,将膝关节的大部分负荷从病损的内侧股胫关节转移到相对正常的外侧股胫关节,从而减轻内侧股胫关节的负荷,而消除或减轻疼痛,并为内侧股胫关节软骨修复再生提供条件,延缓骨关节炎的发展,延迟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时间。对于畸形太严重的仍需要截骨矫形或关节置换来治疗,腓骨截骨并发症如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的损伤可以通过术中仔细操作有效避免,但踝关节的不稳定是否会通过少量截骨避免,还需进一步研究。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