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黄慈波教授近日在接受风湿界记者专访中,分享了年开展并稳步推进的几项开创性重点工作,以及目前各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重心一:新版中国骨关节炎指南定稿
在5月刚刚召开的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年会上,新版中国骨关节炎指南已经正式发布。此次骨关节炎指南的更新工作,是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学组组织完成,历时一年。
黄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骨关节炎指南主要按照部位分类,此次中国骨关节炎指南更新中,按照病因对骨关节炎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对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新指南将骨关节炎按照病因分为四大类:⑴行为习惯:负重、摩擦、行走、穿高跟鞋等;⑵代谢性、炎症性因素及疾病:肥胖、糖尿病、黏多糖病、先天性软骨畸形、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⑶创伤、手术;⑷全身性因素:年龄大,性别,遗传。
黄教授表示,这种新的分类方法在全球属于一项开创性工作,尽管对此分类方法仍有一些争议,但是这一工作将会推动骨关节炎的临床病因诊治和研究快速进展。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实现骨关节炎的基因分型。
《中国骨关节炎诊治指南》是9年来首次更新,即将于年8月在《中华内科杂志》上正式刊出。同时,该指南已经被编辑成英文,将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国际骨关节炎协会中国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家委员会共同制定。
重心二:县级风湿免疫科医生培养势在必行
虽然在我国,80%的风湿免疫疾病医院,医院仍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特别是风湿免疫专业,既缺乏专业的风湿科医生,同时也缺少抗风湿药物,而风湿相关的检验和影像检查项目也未开展。因此,大批患者未得到良好的诊断和治疗。黄教授告诉记者,在他亲自走访的50医院中,仍可见到严重致畸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因此,医院风湿免疫疾病诊治水平势在必行。
在曾小峰主委带领之下,“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风湿科医生数量已经从多名增长到了多名。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医院必须建立风湿免疫科,医院有条件的,也要建立相应的科室。黄教授向记者透露,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已医院风湿科医生培养计划,这个培养计划将包括集中培训、医院风湿科医生有偿带教、医院医生进修等不同形式,同时会与成熟的第三方平台合作,实现药品配送,第三方检验和影像检查。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在3~5年内,为医院培养~名风湿免疫专科医生。这一综合性措施无疑将从解决缺医少药的源头出发,全面医院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水平。
重心三:内科免疫净化和细胞治疗学组成立
免疫吸附属于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是通过载有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的吸附柱来快速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其适用于急性发作的重症患者,早期应用效果显著。黄教授所在的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始应用免疫吸附技术的单位之一,从年起,已经应用于多种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目前,免疫吸附与生物制剂和细胞治疗被称为风湿疾病治疗中的三大利剑,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吸附不仅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实际上可以用于内科的多种疾病,例如高脂血症、感染性疾病等,特别是更多用于ICU患者,常常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免疫吸附并不属于一次性治愈性方法,需要一个疗程中连续应用3~5次,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90%的患者一个疗程即可达到临床治愈。
6月初,在上海召开的内科学年会上,免疫净化和细胞治疗学组宣布成立,这标志着免疫吸附和细胞治疗应用会更加广泛。
风湿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RP
hig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