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

骨盆

骨折

概念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其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骨骼损伤的3%。最多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事故、行人被车辆撞伤以及高处坠落伤。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会阴部、腹股沟或腰骶部出现皮下瘀斑,下肢活动和翻身困难,患侧下肢可有短缩畸形,包括发生在骶骨、尾骨、髋骨、耻骨、坐骨等部位的骨折。

二临床表现

骨盆骨折一般由创伤等因素引起,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损伤。骨盆骨折时常常会出现骨折部位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会出现盆腔脏器出血,尿道损伤和周围神经或脊神经根损伤。

康复治疗

1、髋关节活动范围

2、髋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的评定

(1)髋关节周围肌力体积的评定

1.髋关节周围肌肉体积的评定骨盆骨折后由于长时间的制动,髋关节周围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受影响最大的是患侧臀部和大腿的肌肉。通过两侧臀部和大腿肌肉饱满程度的对比,可以评定患侧肌肉萎缩的程度,包括大腿围度、小腿围度和臀围的测量。

(2)髋关节周围肌肉肌力的评定

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分别评定髋关节周围髂腰肌、臀大中小肌、内收肌群、外展肌群、内外旋肌群以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力。

(3)下肢长度测量

具体测量方法是:患者仰卧,骨盆摆正,如一侧畸形,则健侧下肢应放在与患侧下肢相同的位置上。相对长度为脐至内踝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内踝处,正常两侧误差不到1cm。

(4)步态分析

骨盆骨折后由于早期卧床制动出现髋膝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臀部和下肢肌肉的萎缩,肌肉无力引起的步态分析。

康复治疗

(一)髋关节活动度训练

根据髋关节不同的活动受限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1.被动运动

(1)关节可动范围运动:根据髋膝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的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具有维持关节现有的活动氛围,预防关节挛缩的作用

(2)持续性被动活动:利用机械或电动装置,使手术肢体在术后能进行早期、持续性、无疼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主要用于四肢关节术后及关节挛缩的治疗。

2.主动助力运动常用的有器械练习和悬吊练习。

(1)悬吊练习:利用挂钩、绳索和吊带将拟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去除肢体重力的前提下进行主动活动,类似于钟摆样运动。

悬吊练习

(2)滑轮练习:利用滑轮和绳索装置进行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

(3)器械练习:借助杠杆原理,利用器械为助力,带动活动受限的关节进行活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目的,选择相应的器械。

3.主动运动

根据患者髋膝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以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4.关节牵引

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使关节和软组织得到持续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解除肌肉痉挛和挛缩,纠正关节畸形的目的。

5.关节松动技术

主要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地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常用手法包括关节的牵引、滑动、滚动、挤压、旋转等。

(二)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

1.主动助力运动

(1)徒手助力: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主动锻炼。随着主动运动能力的改善,治疗师逐渐减少帮助。患者也借助于滑轮悬吊带、滑板、水的浮力等减轻重力来运动。

(2)悬吊助力:当肌力为2-3级时,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主动助力运动。助力可以来自通过滑轮的重物或治疗师徒手施加,助力大小根据患者肢体的肌力而定。悬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运动锻炼。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延缓肌肉萎缩,提高肌力。

2.主动运动

当肌力达到2+级、3-级或3级时,可以让患者将需要训练的肢体放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进行主动运动。

3.抗阻力运动

当肌力增至3级或以上时,可以进行抗阻运动,同时进行速度、耐力、协调性来抗阻负重。增加肌力的抗阻运动方法和平衡性的训练。多用哑铃、沙袋、弹力带,也可用组合器械原则是大重量、少重复。增加肌力的抗阻运动方法有:渐进抗阻运动、短暂最大负载等长收缩练习、等速练习,原则是大重量,少重复。

(三)腹肌和腰背肌训练

包括仰卧位抬头,仰卧起坐,俯卧位抬头和抬高上体等方法,加强腹肌力量腰背肌以稳定骨盆。

仰卧起坐

(四)平衡功能和步态训练

1.异常步态的矫治

(1)短腿步态:短腿步态患者须用矫形术或矫形鞋来平衡两下肢的长度。

(2)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关节挛缩畸形时,须通过关节活动度锻炼或矫形手术改善关节活动度,消除畸形。肌肉痉挛时可用放松练习,也可用肌电反馈练习、按摩、被动牵伸、热敷或冷敷、解痉药物、神经注射或手术切除等方法缓解、消除痉挛。

(3)疼痛步态:疼痛步态患者须用理疗、按摩、药物等治疗消除疼痛。因关节不稳或骨关节炎引起疼痛时,可用支架帮助。

(4)肌无力步态:肌无力步态患者可通过肌肉锻炼得到加强。锻炼难以收效时,考虑肌肉重建手术或支架进行功能替代。

2.行走前的训练方案

(1)应用各种活动和技术,目的在于:①增加肌力,协调性和关节活动度;②促进本体反馈;③增加姿势稳定性;④发展活动的控制能力;⑤发展动态平衡的控制活动及技能。

(2)平行杠内训练:训练从坐到站,从站到坐的活动以及训练站立平衡和体重转移的各种活动:①体重转移(侧方、前后方向);②改变手的位置、前后变化、左右手交替(如右手握住左侧平行杆),两手离开平行杆,肩前屈外展,上肢摆过中线等;③如果需要的话,可练习高抬腿(屈髖)活动;④站立位,上肢用力支撑体重;⑤向前迈步、向后迈步、向前行走、转身。

(3)平行杠内动态活动:①侧方行走、后退;②从地上拾起物体;③交叉步:一条腿跨过另条腿前方,侧向行走:④抗阻力行走⑤上下楼梯

(4)室内活动:使用助行器在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走斜坡、开门等。

上下楼梯

(5)室外活动:在平地行走,在不平整的地地面及斜坡上行走,上下台阶、斜坡、横穿马路、乘坐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3.使用助行杖行走

助行杖是指帮助人体稳定站立和行走的工具,通常分为手杖、腋杖和前臂杖三种

(1)手杖步行:有两点支持步行和两点、一点交替支持步行两种。

(2)胶杖步行:常用的有三点步、四点步、摆至步、摆过步

(3)前臂杖:如果是单杖,使用可参考手杖步行,若是双杖,可参考肢杖的使用方法。

4.注意事项患者骨折术后,可以患肢不负重、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是否负重将决定于手术过程、骨折、韧带或肌腱的愈合情况。

图文编辑

黄宇轩

图片来源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english.net/gjyln/78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