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导语:白垩纪始于1.44亿年前,那时的盘古大陆已经分裂了。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大陆裂片为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它们轮番撞击破碎,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大陆。这种大陆漂移造成了地球上气候的重大变化,并使得海平线比现在高出了米。海洋中充满了微生物,海床广阔的浅滩上集聚着微小的贝壳,而最终都变成了白垩。“白垩”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并因此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名字。
本系列文章杰克为大家整理白垩纪所有已知恐龙,前期为植食性恐龙,后期为肉食性恐龙,白垩纪作为恐龙超级盛行的时代,其中有你认识的恐龙吗!
后凹尾龙
最大长度~12米,生活于~晚白垩纪,化石发现于~中亚
后凹尾龙唯一已知的一具骨架发现于年,其中少了头和脖子。所以,人们只能去猜测它真正的样子,以及它在蜥脚亚目中的位置。这种恐龙有一个极为与众不同的特征:尾椎骨的后部有凹洞,而在蜥脚亚目中更普遍的特征却是尾椎骨的前部有凹洞。这种构造让后凹尾龙的尾巴极其结实,使其能够以尾巴作为支撑,依靠两后肢站立起来。
阿马加龙
最大长度~12米,生活于~早白垩纪,化石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
年,人们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阿马加龙骨架。上面显露出了一排非比寻常的脊椎骨突,顺着脖颈的后面延伸,只有65厘米长它们有可能形成了钉刺状的景发也有可能被皮肤包裹在里面而形成了类似双帆的结构。无论阿马加龙是哪一种体型,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征,这特征可能在动物的群居生活中有作用,也可能被用于防卫——对那些长度只有其近亲一半的动物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防卫手段。
阿马加龙也拥有细长的鞭状尾巴和钝圆的牙齿,牙齿的形状适于将树叶从树枝上剥离下来。与其他蜥脚龙相似,阿马加龙很可能也会吞食胃石,用于碎裂食物。因为阿马加龙多刺的脊椎与叉龙有些相似,一些古生物学家便将它们单独划在了一个科里。
阿根廷龙
最大长度~0米,生活于~晚白垩纪,化石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
近年来,人们在阿根廷发现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恐龙化石,很多古生物学家相信阿根廷龙,命名于年-可能就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恐龙,尽管并不是最长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只发现了阿根廷龙部分的椎骨和肢骨,但它们的尺寸依然是惊人的。其中最大的椎骨高1.5米,承重中心的位置达到了一棵小树的高度。以这样的化石为基础按比例放大,专家们计算出,一只完整阿根廷龙的体重可能在80~吨之间。
与其他泰坦巨龙科恐龙一样,阿根廷龙拥有一些其他蜥脚龙所不具有的不同寻常的解剖特性。它们的颌骨,脊柱上连接到骨盆带的部分里有一节附加的椎骨。如果它们与其亲缘动物相似的话,那么它们的尾椎骨应该也会与球窝关节相连。实际上,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防护骨板的任何踪迹,但由于这些骨板在动物死后往往都会分散开来,阿根廷龙还是有可能具有这个普遍的家族特征的。因为化石证据太少,人们很难确定这种巨大的动物是怎样生活的;但鉴于其庞大的体型,可以推断出,它们很可能每天的进食量都有好几吨。
南极龙
最大长度~18米,生活于~晚白垩纪,化石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乌拉主、智利、巴西)、亚洲(印度)
虽然这种恐龙叫作南极龙,但发现它化石的地方并不在南极,而是在南美洲和印度,这两个地方曾经是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在所发现的南极龙化石中,没有一块是完整的,但与一般泰坦巨龙科恐龙不一样的是,那些化石中包含部分颅骨。
从这些线索来看,南极龙似乎是南半球上最大也是分布最广泛的恐龙之一。南极龙的下颚末端呈方形,牙齿较小。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其防护骨板的任何踪迹。人们在南美洲发现了一些恐龙蛋化石,它们可能要么属于南极龙,要么属于泰坦巨龙科的其他恐龙。这些蛋化石有一个小甜瓜大小,有的还包含着连有完整皮肤的石化胚胎。
高桥龙
最大长度~12米,生活于~晚白垩纪,化石发现于~欧洲(法国、西班牙)
高桥龙是欧洲一种体型娇小的泰坦巨龙。在约年前的法国南部,人们第一次从化石中鉴定出了这种恐龙。那些化石中缺少了颅骨,但旁边却有几十个足球大小的蛋。这些蛋几乎可以肯定就是由雌性高桥龙诞下的,大约有0厘米长,排在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恐龙蛋之列。蜥脚龙在准备好产蛋时可能会蹲下,但它们体内也有可能会有一根产蛋管,使蛋能轻轻地滑落到地面。
由于恐龙甚多,下期继续介绍,杰克在这里先告一段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