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后背好疼,但具体疼痛部位又按不到,有时候抬下手臂,又缓解一点,疼痛像是从肩胛缝中透出来的?这种肩胛缝疼痛其实很常见,久坐办公室、经常低头玩手机尤其容易中招。
近来有朋友问:“临床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的患者患者很多,处理起来会比较棘手,病因在哪?”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个总结,对于肩胛骨内侧缘疼痛我们可以总结成三个方面的,即肌源性、神经源性、关节源性。原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性的,临床处理一定要明确病因。
那么,造成肩胛缝疼痛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肩胛缝疼痛的原因●由于长时间低头工作,颈肩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样日积月累会导致肌肉痉挛、僵硬、弹性下降而发生劳损或炎症。长时间伏案工作精神压力比较大的朋友,很多都发生过肩胛缝疼痛的问题。
●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损伤力也是主要的激发因素。
●如果患者上肢受到外伤,并且肩部固定过久的话,则会导致肩周组织续发萎缩、粘连,从而出现疼痛症状。
●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导致疼痛持续。
肩胛骨缝疼痛的具体表现肩胛骨内侧疼痛刚开始肩部的疼痛是阵发性的,气候变化或劳累后疼痛加重,范围向颈部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放散,当肩部磕碰或牵拉时,还会引起撕裂样疼痛,夜间不能向患侧侧卧。疼痛发展缓慢,且逐步加重或钝痛、或刀割样痛,而且呈持续性。如果是因为受寒而引发的疼痛,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随着病情发展,由于长时间废用可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步下降,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一年四季都用棉垫包肩,即使在夏天,肩部也不敢吹风。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都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集中在肩胛骨的内侧缘及肩胛内角。肌源性的原因
肩胛骨内侧疼痛跟肌肉的关系十分密切,triggerpoint理论认为,70%的慢性疼痛唯一的病因就是肌筋膜激痛点,并且90%的慢性疼痛都和激痛点相关。以下十块肌肉均可引发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前斜角肌劳损
8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上2/3,主要表现的症状为向上传导到肩胛骨脊柱缘上半部及肩胛间区;绕过上臂前后侧向下传导肘关节至前臂桡侧,直至拇指、食指疼痛。
肩胛提肌劳损
3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上1/4,主要表现症状为疼痛在肩胛骨内上角上缘1-2cm处,限制向对侧旋转,同时又经常伴随第一肋骨失能,限制同侧旋转,使颈部出现僵直。
背阔肌劳损
3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下角与内侧缘下1/3,疼痛区域拳头大小。主要表现症状为肱三头肌,无名指和小拇指疼痛。
冈下肌劳损
2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中1/2,主要表现的症状为肩关节前侧深部疼痛,上臂肱二头肌前下部疼痛导致不能向后碰到背部。
前锯肌劳损
2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下角与内侧缘下1/3区域,疼痛区域两拇指大小,主要表现的症状为疼痛发生在胸部中间水平前外侧,似一种空气稀薄导致喘息呼吸感。
胸多裂肌劳损
1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中1/2区域且牵涉至脊柱,主要表现的疼痛为大部分疼痛牵涉至脊柱。
胸髂肋肌劳损
1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下缘疼痛且向近脊柱侧疼痛减轻,主要表现的症状为疼痛沿着肩胛骨内侧下缘,且近脊柱侧疼痛减轻。
下斜方肌劳损
10%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下4/5区域,疼痛范围较窄。主要表现的症状为病人感觉轻微烧灼痛,并不严重。
菱形肌劳损
5%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和脊柱旁内侧缘中1/2区域。患者主诉为主诉休息时表层肌肉酸痛,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
上后锯肌劳损
5%的概率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上1/2区域,肩胛骨深部疼痛。患者感觉小指深部疼痛,且不能触碰。
神经源性的原因
肩胛背神经是支配肩胛骨内侧缘的主要神经,若肩胛背神经在行走的过程中受到卡压或激惹,亦可引发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肩胛背神经容易卡压的部位在其从臂丛发出后穿中斜角肌向后行走的过程中,若中斜角肌存在紧张痉挛容易对肩胛背神经造成激惹,引发肩胛骨背侧疼痛。
关节源性的原因
肩胛背神经的主要神经来源是C4\C5,若C4\C5神经根穿出的椎间孔变窄,造成根性的卡压,亦可引发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
中医如何调治通常情况下,可通过拔罐、艾灸、针灸、针刀、正骨等中医治疗方式治疗肩胛骨缝疼,具体情况建议患者向专业医生咨询了解。
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身体受凉,同时多观察自身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治疗。
案例分析:肩胛骨内侧痛
患者基本情况:男性、32岁、砖瓦匠,右利手。
主诉:左侧肩胛骨内侧痛(肩胛骨与胸椎之间的区域)
静态评估:患者的肩胛骨内侧缘与胸椎之间距离过大,说明肩胛骨向前移动,而且同时肩胛骨还上回旋与前倾。
动态评估:当患者向前屈曲肩关节(手臂向前上举),患者的肩肱节律发生紊乱:
1-肩胛骨提前向前移动;
2-患者手臂上举的幅度并没有受限;
3-患者的手臂在下落的过程中发生明显的肩胛骨前倾及翼状肩胛。
分析:
1.静态姿势中的肩胛骨前移,表示有可能前锯肌和胸肌(包括胸大肌与胸小肌)过短,而菱形肌过长,导致菱形肌长期拉长而发生疼痛症状。
2.肩关节屈曲时,肩胛骨前移过早启动,说明前锯肌过度主动。
3.肩关节屈曲幅度不受限,说明前锯肌、斜方肌主动收缩能力正常,并且菱形肌与肩袖肌群延展性正常。
4.肩关节由屈曲落回时,发生明显的翼状肩胛与肩胛骨前倾,则说明前锯肌却是无力的!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前锯肌既变短、又主动、还有无力?
进一步分析:
砖瓦匠的工作要求他们左手提着盛灰的簸箕,用右手进行操作。长时间将簸箕保持在身体的前方并维持在一定的高度,导致他们出现了含胸与肩胛骨前移的体态,这种姿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体型。当左手提着簸箕时,砖瓦匠需要协同工作左侧的肩胛骨-胸壁关节肌肉(如菱形肌、前锯肌、斜方肌、胸小肌等)和肱肩关节上的肌肉(如肩袖肌群、三角肌、胸大肌等)。然而,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会使肌肉疲劳,导致身体采取代偿模式来完成任务。每个人的代偿模式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患者都需要详细评估和诊断,以便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该患者的代偿模式是:1.肱肩关节的肌肉保持相对紧张,如三角肌和肩袖肌群,以维持肱肩关节的稳定状态;2.肩胛骨-胸壁关节的肌肉变相得对灵活,患者主要依靠移动肩胛骨来完成肩上举的动作。这种代偿模式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和疼痛,影响砖瓦匠的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对这种职业相关的肌肉骨骼疾患进行评估和治疗非常重要。
这样的代偿模式造就了:
1-静态姿势中的肩胛骨前移,是由过紧的肩袖肌群与胸肌,和过度主动的前锯肌造成;
2-手臂在下落的过程中肩胛骨-胸壁关节的上回旋肌群提前放松-前锯肌与斜方肌的离心收缩不良,而导致翼状肩胛的发生。
根据传统的治疗策略的话,需要伸展过短的肌群和强化过长的肌群,但如果换一个眼光去思考的话,这些肌肉无论是变长或变短,都是不良动作模式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拉伸或者是强化的话,我们并不能改变大脑的“预设程序”-动作模式。但如果我们专注于动作模式矫正的话,肌肉的矫正则会自然的发生。
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下几个矫正方法:
手指爬墙面对墙壁,屈肘,小手指轻触墙面。然后将手臂慢慢向上滑动,直到肩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随后,康复师用手抵住患者肩胛骨下角,引导和帮助患者控制肩胛骨的下回旋,而让患者的肱骨主动下降,直到患者能够自己找到肩胛骨与肱骨协同运动的感觉。并在家中每天3-5组,每组20次来进行练习。
2.矫正患者肩胛骨的错误位置,引导患者在站姿与坐姿时,经常提醒自己两肩向外打开,并且肩胛骨向后微收。
3.告知患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将簸箕拿在手中,尽量每5分钟就要将簸箕放下来,让左臂有一个放松的机会。
结果:两周之后患者再次过来复查,静态姿势时肩胛骨的位置已经明显改善,肩关节屈曲与下落时翼状肩胛的现象也明显减少,更重要的是疼痛程度与频率也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