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也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是一组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中尤以膝骨关节炎和髋骨关节炎最为常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非常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很多老年患者因此而致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多数地区已将骨关节炎纳入慢性疾病管理中,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加深,骨关节炎的发病人数进一步增多,这也向基层医生骨关节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关节软骨的破坏和修复有关,生物机械学、生物化学、炎症及免疫学因素都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关节软骨的功能包括稳定关节,减少摩擦,承受压力与转移负荷至软骨下骨等。骨关节炎的生化变化是影响软骨中胶原蛋白多糖含量减少,使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下降,易出现软骨损伤。关节过度磨损、过度负荷或负荷不均还可导致软骨细胞释放软骨基质降解成分,对关节软骨造成严重的损伤。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病名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其属骨痹、骨瘘范畴。但几千年以来,对骨关节炎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纵观骨关节炎的中医典籍,中医学认为肝肾亏虚是痹症的发病基础,风寒湿邪侵袭及跌扑扭伤为发病诱因。即人至中年后,由于先天不充,后天脾不健运,肝肾精亏,筋骨不荣,失荣而痛。加之风寒湿邪及跌扑扭伤导致经络痹阻,骨脉瘀滞,不通则痛。
骨关节炎诊断的三大要点1.病史询问:掌握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规律,关节反复的疼痛与能活动程度有关。
2.必要的体征检查:最基本的检查包括患者是否有关节处是否有肿胀,有无关节积液,曲伸疼痛等情况。此外是活动范围,由于关节肿痛,患者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软组织痉挛等引起关节无力,活动受限。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畸形。
3.影像学检查:最敏感的为核磁共振检查,但价格较高,普及度不高。相对于核磁共振,X线检查多见,但X线不能直接观察软骨,只能通过间隙的宽窄来反应软骨的情况。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关节镜、造影等,但常规上结合病史、体征检查及X线检查即可确诊骨关节炎。
由于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复杂,多发,不同中医家从不同角度分型较多,在此不做赘述。《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将其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等四种证型(附表)。
治标治本中西合璧关节炎需要综合治疗,不同关节炎主要治疗药物不同,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单纯止痛药、关节软骨营养剂或关节内注射玻璃酸等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是一线抗风湿药物,能迅速缓解关节症状,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需酌情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最强的抗炎药物,如正确使用,能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但不能滥用,仅适用于存在关节外表现,过渡治疗及局部应用。
中医认为骨关节炎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肾亏损,则筋骨失荣,加之风寒湿外袭致病,因此《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方案》推荐骨关节炎的主要中医治则为逐瘀祛风,散寒化湿,补益肝肾,调整阴阳(附表)。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骨关节炎源于肝肾不足,补益肝肾才是治疗的根本,同时兼顾其他症候。年国家基药独家医保甲类药物尪痹胶囊,是由地黄、防风、白芍等17味精选中药组方而成。药理研究提示其具有标本兼顾的作用,既补益肝肾,正齐内存,又祛风除湿,驱散外邪,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一药覆盖骨关节炎的所有症候。目前已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观察疗效证明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来源:《全科医学论坛》期
回复,查看往期专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