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关节的进行性破坏,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导致残疾。在我国,RA的发病率为0.42,但对RA的认识远远不够。最新指南继续强调RA的早期规范化治疗,提出RA应在早期及时识别并进行相应的药物强化治疗,直到病情持续缓解。
为何要早治疗?
RA的关节致残风险随着病程的延长而提高,数据显示,我国RA患者病程在0~1年、1~5年、5~10年、10~15年及大于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5.4%、18.6%、43.5%、48.1%、61.3%,致残率从5%提高到61%。RA的病程越长,关节的破坏力度越大,一般发病最初首发上肢关节、小关节,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会累及下肢或大关节,最终造成全身关节的破坏,丧失正常功能,导致残疾。因此,及早诊断及早期给予有效治疗是防止致残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早期治疗的疗效也显著优于延期治疗。我国一项随访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关节肿痛、各项炎性指标在发病6个月的患者中改善更明显。
何为早治疗?
早期强化治疗、实现达标是RA的治疗原则。早期强化的意思是快速的实现治疗目标,尽可能缩短达到疗效的时限。而达标治疗中的目标是指达到病情缓解的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将炎症或病情活动度降至较低水平或达到临床缓解。目前多数指南推荐的治疗目标为:较低疾病活动度或维持疾病临床缓解至少6个月。研究表明,RA在发病最初1~2年内进展较快,50%患者的关节软骨及骨破坏在此期发生。并且RA在发病后六个月内为最佳治疗的窗口期,如能在此阶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则可以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预后。
如何早治疗?
RA治疗最佳“时间窗”概念的提出是RA治疗理念的一次重要性变革,而临床中往往有较多患者由于对早期症状未予重视,或是诊断手段的选择不当,以及早期治疗疗效不佳等等,错过了重要的最佳治疗期,最终导致关节变形等悲剧的发生。《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指南》推荐临床医生需要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早期诊断。RA早期症状隐匿,临床中应抓住关键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尽早确诊诊断,才能为及时缩短治疗时间窗,在疾病刚开始的一个时间区域内,施行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院
创于年,国家医院,前身是河南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研究所,突出中医特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产后痹及颈肩腰腿痛等疑难风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