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大正骨流派,书写中医正骨传奇

天下武功,门派众多,中医正骨,流传千年,南北派系,各显神通。下面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中国九大正骨流派吧!

一、岭南林氏正骨流派

林应强是岭南林氏正骨流派的创始者,吴山是林氏正骨流派的第二代传人,全面继承了林应强的学术思想,至今林氏正骨流派传人遍布广东和海南。

林氏正骨流派在伤科疾病的诊疗中提倡以中医整体观为主导,将中医整体观与脊柱四肢整体观及筋骨肉并重整体观相结合,对于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治效果显著。诊疗中主张气血兼顾,以气为主,同时充分考虑到地方的气候特点,力求治病求本,运用手法兼中药治疗筋伤病而独具特色。

爆发力是其手法的最重要特点,施行手法时注重扳动快速,发力沉实持重,力求一次到位。

二、上海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发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己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创始人石兰亭,曾是习武之人,其将传统武术与理筋正骨手法、内治调理方药融为一体,创立了石氏伤科独具特色的诊治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印玉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脊柱慢性病损的中医病机认识方面,率先提出“骨节错缝,筋骨失和,痰瘀痹阻,气血不通”的观点。在临床手法调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骨错缝筋出槽”方面也别具匠心,尤其以手法诊治颈椎病更有独到之处,可实现对“骨错缝筋出槽”进行“定性、定位、定向”的诊断与治疗。

三、清宫正骨流派

清宫正骨流派源远流长,创始于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间,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日臻成熟,进入发展全盛期。清宫正骨治疗颈椎疾病、腰椎疾病采用“手法、中药、练功”相结合的方法。以“先动后静”“动力失衡在前,静力失衡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通过手法改善肌肉平衡状态,恢复颈部动静力平衡系统,来防治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手法要有力、持久、均匀才能达到深透,同时还应轻巧柔和。

四、辽宁华山正骨流派

华山正骨诊疗技法肇始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华山正骨源于孙永和,师承华佗嫡传弟子——晚清正骨名医马义,第三代传人孙华山秉承家传,通过一生的实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接骨诊疗技法,形成完整的骨伤流派体系,自其第四代代表性传人刘海起,于年成立了辽宁省孙华山骨伤研究院,为华山正骨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五、吉林天池伤科流派

天池伤科流派始于清代刘德玉,经传承至刘秉衡、刘柏龄、赵文海。第一代创始人刘德玉在清代光绪年间在吉林省三岔河镇悬壶济世,并因精湛的医术而远近闻名。第三代传人刘柏龄是天池伤科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他继承家传后专攻骨伤科,成为我国骨伤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天池伤科学派以“肾主骨”为理论指导,并重气血学说。采用“三步八法”治疗颈椎病,并佐以天池伤科自制剂,采用“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河南平乐郭氏正骨流派

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人郭祥泰,字致和,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居于洛阳平乐古镇。郭祥泰行医过程中得明末清初洛阳薛衣道人祝尧民医治骨伤密书和同姓道人郭益元的真传,潜心学习终于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正骨流派——“平乐郭氏正骨”。

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和高云峰一起创建了以平乐郭氏正骨医院,并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骨伤科高等学府——河南平乐正骨学院,为中医骨伤科学规范化教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平乐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独具特色:先用揉、捏、摩、擦等手法放松脊椎两侧及颈肩背部肌肉;再重点揉风池、天宗、合谷等穴位,拿肩颈充分放松肌肉,配以分筋理筋手法,松解肌痉挛,消除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肌肉等软组织恢复良好的功能状态,从而起到活血利气、解痉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使气血舒畅,脑有所养;再以定位旋转复位法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增强颈椎的稳定性,达到缓解和临床治愈的目的。平乐正骨手法还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肩周炎等多种疼痛疾病。

七、甘肃陇中正骨流派

甘肃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由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均甫结合甘肃的情况及道地药材而开创。陇中正骨流派以“整体思想和辨证施治相结合”为学术思想特色,认为骨伤科疾患虽然是局部病变,但要确立整体治疗的观念。根据伤情辨证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或局部,或全身,或局部与全身,给予整体上的治疗,这样才能收到显著疗效。

八、冯天有正骨手法

冯天有教授,是冯氏新医正骨疗法的创始人。19世纪70年代,冯天有以现代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了祖国传统医学的正骨手法,首次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躯干外形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可顺序出现腰曲变平、腰骶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四步规律性变化,并将其归因于脊柱内外平衡紊乱,据此提出了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english.net/gjyzy/9133.html


当前时间: